鞋用膠黏劑發展歷程 現代制鞋[ZhiXie]工業中,關鍵部位鞋底和鞋幫絕大多數以膠黏劑(可簡稱“膠”)連接,以實現制品美觀輕質、舒適耐穿;且制作簡便,可自動化和連續化操作。第二次世界大戰初,以氯丁橡膠[XiangJiao]作制鞋[ZhiXie]膠黏劑,因性能欠佳,使用不廣泛。l957年,拜耳公司推出快速結晶型氯丁橡膠[XiangJiao]后,因分子結構中含有高極性氯原子而賦予極性材料良好的膠粘性能,且因其快速結晶又提高了初粘性,使氯丁膠黏劑得以大量應用。后經幾代人的改性,應用效果逐步提升,成為制鞋[ZhiXie]業的主導膠黏劑。 由于鞋材的不斷更新,現多采用合成革、橡塑和軟質聚氯乙烯(PVC)材料。以普通氯丁橡膠[XiangJiao]膠黏劑膠粘鞋靴,膠粘強度不高,經常開膠,已不能滿足要求[YaoQiu]。20世紀70年代研發了接枝氯丁橡膠[XiangJiao],提高鞋靴的膠粘性能和耐穿牢度。后又引入其他丙烯酸類單體和聚合物進行多元接枝共聚,使接枝氯丁橡膠[XiangJiao]的性能更能適應制鞋[ZhiXie]要求[YaoQiu]。但是,氯丁橡膠[XiangJiao]對增塑的PVC、充油量大的丁苯橡膠[XiangJiao]、含油或潤滑脂量高的皮革、橡膠[XiangJiao]等鞋材的膠粘性能不夠理想;且分子中所含的氯易水解釋放出氯化氫,具有腐蝕和損害人體健康等弊端,因此阻礙了氯丁橡膠[XiangJiao]在現階段鞋業中的應用。為了保證鞋靴質量以及降低環境污染和改善人身安全,歐美發達家已于20世紀80-90年代,逐步使其鞋用膠黏劑由氯丁橡膠[XiangJiao]向聚氨酯[JuAnZhi]轉化。 溶劑型鞋用聚氨酯[JuAnZhi]膠黏劑雖具有很多優越性,但仍屬易燃、易爆、對人體有毒害的化學品,鞋廠不安全事故時有發生。20世紀70年代,國外開展了水性[ShuiXing]聚氨酯[JuAnZhi](WPU)鞋用膠的研發,基本以水為膠黏劑介質,當時因產品性能較差,加之政府環保法規要求[YaoQiu]不嚴,其研發進展緩慢。80年代仍處于試驗階段。90年代初,歐美政府環保法規日趨嚴厲,對鞋廠的總揮發性有機物(VOC)釋放量開始控制,水性[ShuiXing]聚氨酯[JuAnZhi]的合成和應用工藝的研發力度增強,出現了如Bayer公司的DispercollU配以DesmodurD等系列產品,基本可滿足運動鞋制作要求[YaoQiu],且逐步進入工業化規模。據拜耳公司估計,1998年,全球鞋用水性[ShuiXing]聚氨酯[JuAnZhi]膠消費量有數百噸;2000年達5000噸;2001年已達萬噸級,發展較快。 我國水性[ShuiXing]聚氨酯[JuAnZhi]鞋用膠技術進展 我國是鞋靴制作、消費和出口大國,但并不是制鞋[ZhiXie]強國,人均消費量也偏低。2007年產量為100多億雙,出口81.7億雙,其中絕大多數是膠粘鞋,基本采用溶劑型膠黏劑,年用膠量約30萬噸。 我國鞋用膠黏劑的發展也經歷了上述幾個階段,水性[ShuiXing]聚氨酯[JuAnZhi]鞋用膠的研發始于20世紀末,約有20多個單位從事合成工藝和應用研究工作。當時產品的固含量低,制鞋[ZhiXie]時水分揮發速度慢,上膠次數多,影響機械化生產工藝的實施;成本高,制約了制鞋[ZhiXie]業的廣泛采用。但業內人上公認,水性[ShuiXing]聚氨酯[JuAnZhi]鞋用膠將是近年的發展方向。進入21世紀,研發工作開始活躍,目前已取得重大進展,有的已進入中試階段。初期,水性[ShuiXing]聚氨酯[JuAnZhi]主要用于外資企業為國外名牌運動鞋加工,按國外公司的要求[YaoQiu]而制作。2000年這些代加工企業的水性[ShuiXing]聚氨酯[JuAnZhi]鞋用膠消耗量估計為2500-3000噸,2001年為4000噸,基本依賴于在大陸的臺資企業。近年,每年我國代加工出口的四大名牌運動鞋所用的水性[ShuiXing]聚氨酯[JuAnZhi]膠高于2萬噸,水性[ShuiXing]聚氨酯[JuAnZhi]原料需大量進口且價格不菲。 由于多種原因,我國水性[ShuiXing]聚氨酯[JuAnZhi]技術長期進展緩慢。21世紀,尤其是近幾年,隨著國際節能減排的呼聲日益高漲,對出口鞋的環保指標要求[YaoQiu]日趨嚴格,加之國人環保意識逐步增強,國家制定了鞋用膠強制性標準:對苯、甲苯、二甲苯、總鹵代烴、游離異氰酸酯、正己烷以及VOC等均有明確限量規定。有識之士意識到中國制鞋[ZhiXie]業必須從靠數量增長轉移到靠提升質量、檔次、創名牌、提高附加值的層面上,因此加快了高性能水性[ShuiXing]聚氨酯[JuAnZhi]鞋用膠的研究步伐。 |